2025年9月19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重磅回归,本期(总十期)第一次课迎来了著名作家吴然,线上线下三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讲座。吴然老师以“手机时代与小说创作”为主题,围绕手机时代小说创作的路径分化与前景展望、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民族化风格的确立与追求、从中国明清时期以来的传统戏曲的命运走向看中国小说发展的趋势等问题,以漫谈的形式分享了对小说创作的感悟。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介绍了作家的著作和成就:吴然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队院校任教,曾在多个军内外文化机构担任管理职务。出版有文艺专著《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文艺论集《灯下怀德》,长篇译著《了不起的盖茨比》,长篇纪实文学《葱茏十年》,长篇小说《岁月皱纹》《浮日》《悬月》等近20部,多次获军内外奖项。曾出品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林海雪原》等;策划音乐话剧《桃花谣》、现代昆曲剧场《旧京绝唱》等。

吴然老师首先阐释了何为“手机时代”。的确,对当前这一时代有许多指称,比如互联网时代、AI时代、信息时代,但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手机时代——无论是起床后、在路上、课余时间还是睡前,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最多的物品就是手机——“我们的一生是和手机博弈的一生”。吴老师说:“先哲有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手机是一件形而下的‘器’,当下几乎无时无刻不为人所用,这也意味着人对手机发生了不可避免的依赖。”实际上,在谈论当下的文学和小说时,我们同样无法避免手机,而如今人们不愿阅读纸质书籍,这一当下时代的表征也深深影响着文学的审美。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小说的创作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网络平台上连载的小说则更具多样性,它们虽以通俗读物为主,但也不乏严肃的创作;网络改编影视剧的兴起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看法,而影视改编能否或如何带来有益的效果,对当今严肃文学创作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吴老师提醒大家:“我们在坚持严肃创作的同时,也必须正视读者市场的需求。”

随后,吴然老师通过讲述中国古典戏曲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小说正在面临的困境与与可能的未来。在吴然老师看来,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都是从民间最质朴通俗、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展露生命,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境遇影响下融汇了诸多因素,经过长期的磨合,其形式才逐渐完善、固定下来。正如昆曲的诞生、传播、与其他戏剧样式融合、因秦腔的兴起而面临挑战、借助历史和政治机遇再度复兴的发展历程,经典之为经典,必有其内在的原由,而严肃文学在当今时代环境下能否留存或以哪种形式发展,实际上是作家与读者对文学的文学性如何探索和领会的问题。经典艺术形式之流传,重在其内容能经受住时间检验,而充满活力的通俗文学作为先行者始终不断开创着反映时代风貌的丰富内容,严肃文学则是其理想与升华。吴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摄取严肃文学的精神养料,并通过积极练习写作来加深对文学的理解。

与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则是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与影响力,这就要求作品本身既能触动不同文化心灵之间的共同关切,又具备鲜明的本土意识。文学本身无国界,而文学的内在精神有传统。小说是一门会心、会神的艺术,同样一句文字表达在不同的心灵上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文学的典型特质。当时代背景改变,我们创作的人物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表达的内容也将随之而变,但无论创作通俗文学作品还是严肃文学作品,都应当坚持讲好中国的故事和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学的优秀的品格。吴然老师认为,中国文学是一种“讲故事的文学”,这是她的特质,也是她的传统——“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叫拍案惊奇”;虽然这本是对演员的要求,但也同样适于小说创作。吴然老师提醒大家,创作的探索是自由的,风格、形式与内容的选择也是经由作者自身决定的,但无论何时总要记得,以讲故事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责任。

最后,吴然老师以“三气”寄语青年文学爱好者:才气、运气和愚气。才气是才华之基;运气是结识贵人、受到点拨的机会;而愚气则是一种略带一些执着,不会轻易受到诱惑的底气。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经典文学之所以能留存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内容能跨越时空地打动读者,它的形式富有弹性而能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接受。“讲故事”被选择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创作方式,也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相契合,那是一种带着悲悯和关怀去看待众生的思想高度,体现在文学中,就是“我把故事讲给你听,让作为观者的我们去观照那同时作为演者的我们”。成为经典不易,但我们在阅读和创作的过程中,却都可以顺应自己的接受程度,慢慢寻找和创作属于自己的经典,让阅读和创作能力在自然发展中得到升华。

互动提问环节,吴然老师就当今文学创作出现“段落变短”的趋势、互联网对我们的思考、表达和创作的能力的影响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吴老师认为:“段落变短”的现象在世界范围的小说创作中都已出现,手机时代无疑为这种写作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氛围,但我们仍然需要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形式;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对我们而言也是幸运的,只要我们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既积极且善好地利用它带给我们的条件。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照和更多元的信息获取途径,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而我们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辨别能力。吴老师精彩的讲座和充满力量的寄语如同来自文学的召唤,听众们受益匪浅。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