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作家胡性能。胡老师以“小说创作的实证精神”为主题,围绕“记忆的裂隙”“实证的细节”与“小说人物的精神构造”三重维度,从小说的场景与人物形象写实、细节刻画的清晰性、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等方面展开阐述,以生动的讲述、深刻的分析展示了他对小说写作的独特理解和实践路径,带领线上线下数百名师生在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中展开了一场“文学写真”的探秘之旅。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主持课堂,介绍了作家的著作和成就:胡性能老师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云南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是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云岭文化名家。他著有中篇小说集《有人回故乡》《下野石手记》《生死课》,以及短篇小说集《孤证》等;作品入选《收获》《扬子江评论》年度文学榜及《芙蓉》双年榜等;曾获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马陵道》《午夜书》《有人回故乡》胡性能著
胡性能老师首先聚焦小说写作中最基础、也最易被忽略的问题——场景的真实性与构建逻辑。“小说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他指出,好的小说必须扎根于真实的场景构建,做好“文学的田野调查”。小说写作要有如电影般再现场景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小说中的每一个地点都有事实上的真确性;而向诸如《泰坦尼克号》等写实类型的电影学习场景呈现的方式,则是构建小说真实场景行之有效的方法。“小说的场景应像地图一样可以被验证”,他进一步阐释道,场景的建构须富有个性和物质实感,如此,人物才有行动的空间,叙事才具有真实的重力。这一“场景实证主义”的主张,为整场讲座奠定了基调:文学并非游离于现实的空中楼阁,而应是以经验和细节为基础的艺术表达——“要想把人物写活,首先要让他在你心里生长起来。”

进而,针对人物写实方面,胡性能老师提出,最好以有所依照的人物原型去创造小说人物。他先以自己在奉节的经历为例,生动地讲述了他对殡葬师形象特点的发现过程,又通过对《一个狙击手的早晨》《艰难时世》等作品的细致剖析,向大家展现了雕刻人物性格的重要性,以及文字在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方面相对于电影画面的优势。人物写实体现在人物的外观形象刻画中,但并不局限于此,人物内心同样有其“形象”,而内外两种“形象”相契合才能让人物鲜活起来,这就要求写作者以“理解者”的态度去“观”人物,以“写真”的态度去书写人物;人物的鲜活来源于作者对“真”的追求,如此,人物才得以在作者的内心生长。

真实的人物带着其自身的记忆从作者的记忆中走出来,而记忆却是永远无法确证的叙述。胡老师以“昆明监狱事件”和“台北烟头事件”两个亲历事件剖析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前者折射出“真相可能藏匿于少数人叙述”的文学命题;后者则揭示了“诗意偏差”的创作价值——记忆的意义不在于事实还原,而在于被反复想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通过文字虚构抵达文学的真实,它已超越对事件事实的还原,而通向对事件中人性事实的还原,这就需要借助小说的细节描写来完成。小说细节如同电影特写,胡老师以《断背山》和《入殓师》中的细节描写为例,向大家展现了鲜活细节的光芒和力量;又讲述了自己在咖啡馆中观察到的互动情景,分析了微观动作如何成为拉近心理距离的“身体语言”,从而印证了细节的清晰性对读者情绪的冲击力——“若仅靠幻想写作,必落入空洞修辞的陷阱”,胡老师如是说。

小说的实证精神并不反对文学虚构的本质,毋宁说,后者正是借助前者才能抵达超越事件真实的文学之真。胡老师引用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观点说:“生活本身不缺荒诞,缺的是能听见的人”,而文学正是那种“能听见”的方式,它通过诗意偏差与碎片叙事还原人类经验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并非表现在刺激的情节与高密度的语言上,而是通过对小说的伦理基础的反思与洞察体现出来。胡老师认为,真正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即我为什么写这个故事?我站在哪个位置去写它?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方式上。胡老师并不认可“简单回收历史”的小说创作现象,文学不能停留于“复述”,它“不只是写给当下的观众,更是写给未来的疑问”,文学要承担起“反复追问”的使命,真正地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

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胡性能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入戏”,从而在身心的投入中收获文学创作的道理,那么,作为写作者,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让故事进入我们自己的生命,以文学的本领从自己的人生中转化出一个个触动人心、抵达人性的故事。一个拥有实证精神的小说家,他如同一个全领域的好奇者、侦察者和研究者,但在他观察生活的冷峻视角下埋藏的是一颗柔软而悲悯的内心,它永远试图去完整地理解具体的个人,而这种“去理解”的意愿并非只是为了满足获取知识的好奇心,而是在根本上出于对人的关怀——“爱”以“好奇”和“求知”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自身,从而实证地创作就有了震撼心灵的能力;无论我们从事于人文学科中的哪一领域,都要怀有一颗“作家的良心”。

在互动环节,胡性能老师和同学们就“小说创作中故事的因果与顺序”“细节描写如何更加引人入胜”“现实经历与小说虚构间的关系处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胡老师提出,小说创作应勇于脱离故事的线性叙事,将吸引读者“要务”交付于精彩的“写真”。细节描写最好有亲身经历,对着亲历的画面“写生”,才能写创作出身临其境的文字,而好的文字处理则会紧紧抓住读者眼球——作者的文学责任在读者的内心震颤与理性深思中合为一体。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