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诗人、作家蒋一谈先生。本次课程以诗会的形式展开,在这场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对话中,蒋一谈以七个核心问题为线索,从诗歌的本质到人工智能诗歌创作,从古体诗与现代诗的关系到科幻诗的写作要领,与线上线下数百名听众共同探索了诗歌的深度与可能性。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向听众们介绍了蒋一谈老师的创作履历与成就:他是小说家、诗人、童话作家、科幻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鲁迅的胡子》《栖》《透明》,诗集《截句》《给孩子的截句》《动物的诗》《植物的诗》等;2023年8月出版科幻短篇小说集《小丑岁月》。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曾获得人民文学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百花文学短篇小说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奖、《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奖、“南方阅读盛典”最受读者关注作家奖、首届《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以及首届“卡丘·沃伦诗歌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植物的诗》《截句》《给孩子的截句》 蒋一谈 著
诗会开篇,蒋一谈老师直面当下热议的AI诗歌创作问题。他坦言,人类大脑天生趋向懒惰,这种走捷径的本能几乎无法被道德规训改变。科技发展虽为人类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让思考逐渐沦为奢侈品。他以自己创作的科幻短篇为例,描绘了2049年人类因依赖AI而陷入放弃思考的社会困境,进而指出了诗歌对人们的警示作用:“诗歌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保持对语言的敬畏。”蒋老师认为,诗歌是最为追求准确性的文学形式,而当前AI创作的诗作往往因中文网络语料的污染而缺乏准确性。诗歌的韵味属于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通性,而这种韵味恰恰需要人类独有的观察力与智慧。为此,他提出诗歌创作的四种能力要求:静观与倾听的能力、运用沉默的习惯、多角度的智慧,以及积累安静的力量,并借用《人间是剧场》中的箴言对大家说:“人生如电影,错过即错过。唯有体验当下,才能遇见真实的自我与世界。”

面对“如何成为诗人”的提问,蒋一谈老师以兰波的名言 “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入手展开讨论。他认为,诗歌是通灵的渠道,强调诗心需要长期的锤炼而非天赋的馈赠;成为诗人并非短期可以达到的目标,甚至不能将其设置为目标而去刻意地追求,相反,应将写诗视作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它是贯穿一生的过程。蒋老师也直言,写作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可能滋生嫉妒、利己主义等人性暗面,而人的道德和精神品质也正是在与自身的暗面不断搏斗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兰波之言的本意,是“尊重生命的诗意可能性”,而非鼓励盲目自信。

如何选择诗集,是诗歌爱好者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蒋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去寻找“文学上的亲人”——那些能真正触动自己心灵的作家。诗歌类型与风格多种多样,过于依赖个人偏好的选择会窄化阅读范围,而放开偏好的限制因素,广泛阅读和接触各类诗歌,才更容易遇到与自己心有灵犀的作家和作品。阅读和写作诗歌都应是“自然的”,在阅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自由生长,在诗歌写作中允许并顺应自己的思维走向,让语言和诗意相互引导和寻觅,则可以避免写出平庸或刻意模仿的诗歌,展现真实且独特的理解与内心感受——“好的诗作可能意象平常,但总能写出新意”,蒋老师如是说。

蒋老师进而谈到古体诗与现代诗的关系,即诗歌的“古典性-现代性”的继承问题。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与骨髓,而现代诗则承载了古人未曾经历的新经验。古体诗的平缓生命轨迹与当代人的复杂境遇形成对比,但二者本质皆为“长短句的创作”,也被同样的心灵养料所滋养——焦虑与茫然亦是诗歌的养分,在不同的诗歌形式外观与表达方式的背后,存在着古今心灵共通的感受与凝思。他以寒山诗为例,详细分析了其诗的英文译作与基于译作的白话文回译,引导听众们体会诗歌语言在不同的运用方式中呈现的美与诗性,进而指出,从阅读古诗词中领会鲜活的精神,在当下的生活中捕捉新的体验,将融汇且生长着的内在诉诸现代人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展现着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血脉联结,其中自然地存在着“现代”对“古典”的继承、反叛与超越。

诗歌评价是常谈常新的话题。蒋老师认为,虽然个人的审美之间有差异性,但审美也存在公共的领域。他以李白《渡荆门送别》为例,解析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中的科幻式意象:它在俯仰之间构筑起壮阔的时空维度,而最终收束于“仍怜故乡水”的沉郁,恰印证了诗歌的本质——将日常经验升华为审美综合。这一升华扬弃了经验中的个人性和日常性,从而使诗歌之美进入超个人的公共审美领会之中,好的诗歌就在此处“出生”,对诗歌的评价标准亦需要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中生发。

科幻诗无疑是重要的新兴诗歌类型,而写诗者无论创作何种类型的诗歌,他们都总是世界的解读者,就此而言,诗人与数学家也并无本质不同。如果说,数学家以人工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逼真的世界并以方程去描述,那么诗人则是用诗的语言来创造逼真的世界,并用意象来描述它,而科幻诗却是借助彼此语言的建构力和表达力去突破双方的认知边界,它对于诗歌类型是开拓性的,对于科学本身是激励和引导性的——“科学的怪物,需要诗的咒语来驯服”,蒋老师以玛丽·雪莱的宣言说出了科幻诗的责任,它是在科学技术时代使人不至于迷失在科学的冰冷和技术的功利之中的常在提醒。蒋一谈老师进而为科幻诗写作提出三点建议: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做好长期练习的准备,以及谨慎使用科学术语。科幻诗的难度在于将冰冷的术语转化为“恰当的想象”,写作者要警惕术语的金属疲劳,善于在科学逻辑与意象美感之间寻找平衡。

诗会尾声,周菲菲老师做了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诗歌本身是对“灵性”的召唤,而这灵性作为个别者,是产生于每一个体的心中;作为普遍者,是每一个体内心中共通的回忆和期待;它展现为外在,但生发于内。因此,写诗是对自身灵性的守与望,写诗者自己创造主场;而“写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在仰望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和成就这一被仰望者。 正如蒋一谈老师所说,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人类保持清醒、抵达真实的桥梁——诗歌的力量,终将让我们与真实的自身和世界的真相坦诚相见。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