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下午,著名作家雷平阳受邀至“中国作家公开课”,与北语的同学们和来到课堂的文学爱好者们分享了他对文学写作的思考与创作心得。雷平阳老师以“文学的日常性”为题,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阅历,与师生们共同探讨文学性与日常性的深刻联系。

本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周菲菲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周菲菲老师介绍了雷平阳老师的代表作品与创作成就。雷平阳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诗集《雷平阳诗选》《云南记》《基诺山》等,以及散文集《我的云南血统》《普洱茶记》《茶宫殿:双江普洱茶记》《茶神在山上:勐海普洱茶记》《白鹭在冰面上站着》等。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诗歌学会屈原诗歌奖金奖、人民文学奖、年度诗人奖、诗刊年度诗人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蒲松龄文学奖、钟山文学奖、华语传媒大奖诗歌奖、花地年度排行榜诗歌金奖、扬子江诗刊奖、长江文艺双年奖、开卷国际文学奖等数十项重要文学奖项。

雷平阳老师首先讲解了何为文学的日常性。他认为,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感受;而日常性,即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日常性是文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文学探求神性的精神策源地。雷平阳老师自述他的文学创作灵感也大部分来源于日常,比如散文集《白鹭在冰面上站着》便是将自然景色与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将具体的人的日常放置于其生活的人神鬼巫共荣共生的宏大精神环境中加以描述和观察,从而让细微的生活片段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在“日常性”与“神性”之间,文学作品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而作者则是搭建桥梁的人。
进而,雷平阳老师从讲述自己的家乡云南出发,通过分享文学采风的收获和采风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逐步揭示了看似平常的生活底下蕴藏的精神根基——这是让文学的日常性开显自身的密码。认识到人的生活有比可量化的物质层面更深邃的情感动机,认识到这些情感有着与文化传统血脉相连的关系,认识到这些文化传统在是千百年来一个个具体的人汇聚而成的一簇簇原初的生命力与滋养和磨炼着他们的土地之间的相互臣服与收服中缓慢地形成,我们的日常就不再是破碎而平庸的,而是被一种人与人、人与万物普遍且深邃的情感联系所不断凝聚和重新组织着的。诗人和作家在这一日常性上深耕细作,诗歌、散文和小说以文学独有的力量唤醒人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的深度觉知。

接着,雷平阳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创作经验。在阅读中保持动机的纯粹是重要的,这意味着阅读者保持着最真诚的意愿进入作者的精神领域,不被功利性目的干扰地吸收优秀作品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以此自然地滋养自己的心灵。雷老师坦言,自己畅快淋漓地写就的作品并有时并非自己最满意的,相反,那些在强压之下写出来的作品更有深度和感染力。内在痛苦到达一定强度,其表达于文字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抑制,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质变以抵达更深的命题,文字也将在这一过程得到净化和升华。雷老师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和反思探寻自身日常生活的深层意蕴,勇敢执笔写作,让真切的思考和体验灌注于字里行间。

周菲菲老师为大家朗读了雷平阳老师的诗作,并总结了本次讲座。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自我探索,是把无意识的日常变为文学性的日常,这是我们拓展自己生存的深广度,使人不断超越自身边界的束缚而与他人的心灵建立稳固联结的重要方式,而正式借助这种联结,我们的主观存在得以跨越时空与文化差异的阻隔,让“人”的精神力量在每个重要的当下彰显非凡的力量。而一种本真的写作,并不意味着将诸种写作手法作为外部技巧来使用,而在于还原这些写作手法的内在意义:它们是思想和情感本身自然寻觅到的走向文学的道路。
在问答环节,在问答环节,雷平阳老师就日常性创造和个人经历、作品人物差异化和标签化以及作家的写作状态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两位老师一并鼓励同学们主动去体验和观察生活的日常,将感受和思考融入文学,在生活与文学的不断融合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在精彩的讲座与互动中,听众们受益匪浅。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圆满结束。下学期本课程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