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对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作用
文:【阿尔及利亚】法伊萨(Faiza Kab)
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之间的文化与人文交往,目前已经有126个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有近200个参与相关合作的国家。2013年提出的时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对“一带一路”倡议都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一些人,他们看重其带给中国的机会,认为“一带一路”是给中国一个大的机会,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而一些人只关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建设活动,认为中国只是通过“一带一路”追逐经贸利益。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它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以后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发展得很快,在很多国家可以说六七成的家庭都知道中国,因为家里边肯定至少有一件东西是“中国制造”。因此,现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关于中国其实有很多话题可谈,比如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还有中国的援外医疗队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创业故事等等。现在很多国家都知道中国,但是要让他们讲中国故事、讲出优秀的中国故事,需要语言作为讲述故事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如果要通过传播这些故事进而推动国家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继续向前发展,这就需要运用好语言这个工具。现在语言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传播自己的故事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剂,是促进国际沟通和国际理解的润滑剂,有助于扩大中国话语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让“一带一路”的广大人民了解人文中国,开放中国和包容中国。在这方面,语言对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互联互通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学生,对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至今,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喜欢来中国学习中文,现在中文不仅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多了解中国,感知中华文明的魅力,还在很多外国高校中引发了“汉语热”和“中国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我们知道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天文学、历法、医药和香料从外国传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将世界许多国家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了合作与文明互鉴的典范。而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则是实现中外思想沟通、文明交流的关键所在。
正是因为这样的重要性,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它通过形式丰富多彩的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窗口。
据2019年国际文化教育大会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在162个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有550个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学院。以前是只有大学才可以学习中文,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在中学、小学也有开设中文课,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15年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语教学和传播的发展,不仅在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增多,也体现在近年来,中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大概有50万名来华外国留学生人员在中国31省的1004所高端学院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00多个学生,增长比例为0.62%,这些成就与中国政府对汉语学习的鼓励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国又开设了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学生的奖学金,使很多以前不能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现有了机会到中国学习汉语。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也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民心相通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之一,它既是该倡议的重要目的,也是其成功建设的民心基础和社会基础。而语言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前提与保障,是推动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上传播的重要依托。语言是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传播的重要催化剂。
语言本身也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语言交流往往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认识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要学习其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语言的支持。在过去几年中,得益于汉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及海外的汉语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深化。语言带来的大量翻译交流需求,促进了翻译项目的增长。参照2017年8月份的数据,自2014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贸易量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幅20%。占中国版权贸易总量的比例由2014年的5%提高到2016年的15%,这表明了汉语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据了解,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政府间互译协议,中国出版机构每年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书展,至少16家中国出版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成立了分支机构,或者采用了聘用当地人才的机制,来加强中国书籍与中华文化的推广。
中国有一句古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架设了一座友谊之桥。曼德拉也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交流,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沟通纽带。
编者注:本文摘自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期间,本文作者法伊萨于“一带一路”的汉学基础和文化格局分论坛的发言。
作者简介
法伊萨(Faiza Kab),阿尔及利亚汉学家,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人民网外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