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讲座预告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马伯庸:在历史的尘埃中寻觅广阔的天地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2-10-05 】

2022年9月30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小说月报》联合开设的“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本学期第四讲,著名作家马伯庸来到北语课堂,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写作心得经验分享,与听众一起在历史的尘埃中寻觅广阔的天地,共同探讨历史叙事如何激起读者的共情。来自俄罗斯,越南,乌克兰,格鲁吉亚,巴基斯坦,阿根廷,加拿大等国等多个国家的六百余名线上听众与北语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场讲座。

马伯庸

黄悦教授介绍马伯庸老师

该课程主讲教师黄悦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马伯庸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成就。马伯庸的历史题材小说备受好评,擅长将幽默风趣的语言与考据严谨的史料相结合。同时,马伯庸把互联网脑洞融合在历史背景下的作品风格也受到影视界的推崇,成为影视改编市场的“流量担当”。


如何看待历史


首先,马伯庸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引申出作为读者和创作者,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史料数据和记载,而是通过详细的事件场景来领悟。历史是创作的参考点,文学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发掘历史事实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个体的理解和判断,赋予创作者的情感温度和价值深度。

而后,马伯庸谈到“文本细读”的重要作用,在当下社会,细读文本并非赘余。他指出文学作品应该是情境的产物,语句辞藻只是表象的存在,应潜心于文本,注重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情愫。


历史与文学的互补


在谈及“历史与文学的互补”时,马伯庸讲道: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应该是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有机统一。需要创作者对所表现的史实有准确的把握,借古言今,在必要的艺术虚构之外,融入深刻的历史分析,使作品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不相违背,又体现出深远的意义和审美旨趣。“在历史写中作,那些史实就是最重的镣铐,你无法改变,但你能在历史的夹缝中找到很多缝隙”,马伯庸如是说。


想象以坚实阅历为基础

在谈及研究能力时,马伯庸从几个层面展开分析。首先要具备同理心,需要体谅、关照读者。其次,研究不能脱离事实依据而存在,事实是探讨分析的重点。继而,马伯庸又谈到“想象力在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引导人们发现新的事实,激发人们作出新的努力。事实是死的东西,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赋予它们以生命。同时,马伯庸指出“想象一定是以坚实的阅历为基础的”。而后,马伯庸谈到“逻辑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它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从量变达到质变。

E805

黄悦教授带领同学们现场朗读了马伯庸新书《大医》(破晓篇)中的一个片段:

在江阳和旅顺口要塞,日军同时向俄军阵地发起决死进攻,开启了决定东亚未来几十年霸权的惨烈大战;在北京,二百七十三名贡士从中左门步入保和殿,准备参加殿试。这些天之骄子此时还不知道,他们将是华夏科举史上最后一批考生;在欧洲,哈尔福德·麦金德的新作《历史的地理枢纽》在各国印厂同时开印,它将永久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理论与全球格局;在美国的圣路易斯,第三届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只有十三个国家参与,可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大大小的事情,在地球每一个角落发生着。之前的旧因,正在落实为果;未来的果,此刻也正种下新因。因果涨落,缘数纠葛,无数人的扶择,汇聚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全球风暴。

她提醒同学们,好的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深思,不仅在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确还原和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式理解,还因为在扎实可信的历史事实背后,呈现出作者的情怀和历史观,大历史与小细节互相成就,有效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引发了价值观和情感的深层共鸣。


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在场同学积极提问,马伯庸结合自身看法就“当今社会文学创作的痛点”和“如何源源不断的获取写作灵感”等问题做出讲解分析。他认为:“文学创作的地位从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无论过往古今。我们不应该过分看重当代社会的创作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热爱,坚持到底。”同时马伯庸也结合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分享如何获取灵感等创作感悟。

来自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Высшаяшколаэкономики)的塔妮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在圣彼得堡聆听了讲座,并表示:“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暂时没有翻译成俄语也没有在俄罗斯正式出版,但我相信一切都在路上,自己经常会关注中国的文坛,无意间认识了马老师的作品,觉得实在太有意思了,就把几个片段翻译成俄文给学生读一读。我的学生,是高等经济学院本科五年级的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历史,那时觉得很枯燥,可是看了马老师的作品都赞叹不已,说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意思。这次得知马老师要公开演讲,我也组织他们还有俄罗斯其他文学爱好者在线上听,觉得收获颇丰,首先马老师的人就像他的作品,风趣幽默,其次给了我们很多感悟,我希望明年可以把马老师的作品介绍给俄罗斯的本地出版社,希望能有机会成为马伯庸老师的俄语译者”。

19CAD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