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作家马晓丽老师。马晓丽老师以“小说的目光”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为大家讲述了小说创作应具备的重要条件,即从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的敏锐目光、长时间凝视一样东西的专注目光与洞悉生活隐秘意义的深刻目光。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介绍了作家的著作和成就:马晓丽老师是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楚河汉界》、传记《王大珩传》、纪实作品《阅读父亲》、短篇小说集《手臂上的蓝玫瑰》等作品;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马晓丽老师首先为“小说的目光”做题解:其来源于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一句名言——“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马老师认为,这一表达道出了小说的真谛,即小说的核心是“去发现”,而不仅是“再现”,因而小说创作究竟需要以何种目光去发现,就成了一个不得不深究的问题。
随后,马晓丽老师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创作积淀向同学们展现了何为“小说的目光”,以及如何获得这样的“目光”。

第一,要有从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的敏锐目光。生活中处处是素材,而优秀的小说家往往从那些深深触动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取材。在素材积累阶段,创作者往往会遭遇三类问题:一是缺乏将好素材转化为小说的能力;二是盲目跟风写作,这一迫切希望迎合当下热点的功利取向导致小说的独特性丧失;三是对于某一素材可否发展为小说的识别与判断力不足。进而,马老师通过分析短篇小说《地下室的猫》来帮助大家阐明与化解这些问题。

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置都非常简单,语言表达也近乎“普通”,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因无力解救被困于地下室的小猫而患上心理疾病,她的妈妈通过所谓的脱敏疗法,牺牲了另一只小猫的生命以使女儿痊愈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局让人为之一颤:当康复后的女儿见到了地下室死去的两只小猫时,平静漠然地走开了。由此可见,即便是一个如此平淡、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也能通过小说写作揭示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敏感柔软的心灵极有可能会逐渐被所谓的社会性所磨灭而变得麻木,“正常”的代价是一部分人性的死亡。马老师认为,正是作者在生活细节中的敏锐目光,看到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足够打动人心的力量,使得这部作品不必依靠复杂的情节或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就能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第二,要有长时间凝视一样东西的专注目光。马老师真诚地与大家分享了她在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她坦然说道:“我是一个很慢的人,确定题材慢、构思慢,写作也慢。我常常因为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而自卑”。但紧接着,马老师展示了破除这一“自卑”心理的信念:“慢不意味着停下脚步,而是不急于开始。我们要把故事在心里养着,就像养育一颗种子,孕育一个希望”。马老师进而讲述了一次特殊的创作经历:2008年,她随部队驻扎大地震后的汶川,彼情彼景深深震撼着她,以至于久久不能落笔。“我不想赶风潮,小说创作应该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目光”马老师如是说。直到五年过后,马老师才完成这一主题的中篇小说《催眠》,该作品后被改编为话剧,至今仍常演不衰。正是这一单纯而坦率的心灵和专注不移的目光促成了能够被长久回味的佳作。马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写小说不能人云亦云、迷失自我,得先自己琢磨透彻,等那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时,创作要专心地慢慢来。

第三,小说创作要有洞悉生活隐秘意义的目光。“隐秘意义”在此指的是埋藏在平常生活之中及背后的社会问题、时代发展趋势,是高深且宏大的主题。马老师通过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来为大家揭示小说对生活的洞察力。她认为,施林克很可能受到过汉娜·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思考的影响,正是作家对“恶的平庸性”的进一步深思,使得他能够借助小说构思去洞悉夏埃尔和汉娜之间的纠纷与痛苦,正是这一点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是从“经验”到“发现”的升华,是唯有穿透性的目光才能发现的东西。而要获得这一目光,离不开三件必须做的事情,即读书、思考、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尤其重要的。读书,不仅是阅读小说、杂志等来了解当下热点和趋势,更应当细读经典著作,并且钻研哲学、宗教与社会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从而把这三件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老师鼓励大家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扩大眼界、提升认知能力,以更宽广的思维为依托去进行文学创作。

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马老师与她所提到的那些杰出的小说家一并站在反“刻奇”的阵线上,用真诚的创作抵御对情感的预先设定和集体性模仿,充分展现那些用小说创作去发现生存之真实境况的人如何与无处不在、如影随形的虚浮浪潮相抗争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慢”是心灵和思维在永不停歇的长跑中自然选择与呈现出的状态,正如养育的过程,带着负担、辛劳与希望,耐心地迎接这个过程赠予我们的果实。当我们将故事作为一个希望的种子养在心里,用关切的目光滋养它长出根须,我们也正在养育作为希望之种子的我们自己,如是写出小说才是有根脉、有灵魂的。马老师所说的三种小说的目光,不仅是对小说创作的精简概括,更是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愿同学们都能时刻保持心灵的敏锐与思考的细腻久长。

互动提问环节,马老师就如何在外部影响下坚守内心节奏与信念等问题做了深入地分析与解答。坚守内心绝非一时的“立志”,而是要在漫长细碎甚至看似无趣的生活中始终要求自己带着最真实的感受去体验。在持续深入阅读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面对同学们对小说创作的极高热情,两位老师一并鼓励同学们要“大胆迈出第一步”,马老师也用真实的经历给大家信心:“我30多岁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对于年轻的你们来说,更不要着急为了达成一个理想的目标而‘去开始’,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地迎接你们的热情,开始去创作”。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