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课程回顾|程婧波:不同的母女叙事,相通的爱与羁绊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01 】

2025年9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小说作家程婧波。程婧波老师以“看不见的女儿——从地中海到东亚的母女叙事”为题,从埃莱娜·费兰特的作品《暗处的女儿》出发,比较分析中国、韩国及日本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揭示不同文化语境下母女关系的复杂表达。讲座特别设置科幻视角环节,分享当代中国不同代际女性科幻作家如何通过叙事重构母女伦理关系。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介绍了作家程婧波的著作与成就: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曾数次获得中文科幻两大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其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花城》等刊物,出版《直到时间尽头》《倒悬的天空》等小说,主编《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故山松月:中国式科幻的故园新梦》等文学作品集,她的作品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与启迪。

程婧波老师首先解释了为何选择“母女叙述”这一话题。世界上有一半的人类是女性,而避不开的关系之一就是母女关系——“它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拔河,绳子是脐带做的”。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与女孩、男孩的相处模式大不相同,母女关系也更为细腻、复杂;而在文学作品中,“母亲”这一形象则经历了“完美”“消失”“复杂”等演变过程,作品可能在99%的篇幅里进行琐碎的铺垫,但在最后1%的内容中,将整部作品升华。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母女关系,还是文学作品中的母女叙事,无疑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程老师将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天使般的母亲,如“圣母”,这类母亲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孩子;第二类为消失的母亲,如《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阿隆索·吉哈诺)的母亲通篇未被描述;第三类为“母职哥白尼革命”后的母亲,也就是“黑化”的母亲,埃莱娜·费兰特《暗处的女儿》中的勒达便是这样一位“黑化”的母亲。不同的母亲形象展现出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巨大差异,它们是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处境变迁和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具体环境中不断变化的文学缩影。

其中,《暗处的女儿》这一作品以其凌厉的文学笔触深深触动了当下无数深陷“母职”迷茫的女性。在这部作品里,勒达在“陪伴两个女儿好好成长”与“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一对无法兼容的选项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她想以此方式摆脱丧父式育儿与社会对“母亲”的禁锢,去寻找独立的自我。然而,“母职”的诱惑与焦虑却时刻萦绕着她,直至在海边度假时,那些关于母职的痛苦与困惑,被沙滩上一对母女和她们的布娃娃全然牵出。

在《暗处的女儿》中,“凶猛的八爪鱼”是勒达肚里的女儿,它“猛烈地攫取养分,让我沦为没有生命的腐质”;“布娃娃”是勒达的情感投射,是她自我身份与母职的拉扯;“褐色唾液”弄脏了勒达的裙子,随之而来的是恶心。相应地,曹七巧形容女儿“像她指甲里挖出来的肉”(《金锁记》);母亲与孩子“在弥漫着血腥味的沉默中,两个身体之间隔着雪白的襁褓”联结在一起(《白》);被育儿的疲惫压得喘不过气的水穗“是在重新放洗澡水,还是在加热,现在她已经想不起来了”,等回过神来,女儿已经掉进了浴缸……这些细节充分地揭示了母女关系中爱之外的复杂成分——痛苦、厌恶、焦虑、崩溃、仇恨与不知所措。这意味着无论在哪种叙事背景下,母亲的感受是因其真实与复杂性而跨时空地相通的。

随后,程婧波老师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中国不同代际女性科幻作家笔下的母女叙事。比如,30后作家张静的《最美的眼睛》,70后作家赵海虹的《若耶城的生与死》,80后作家顾适的《<2181序曲>再版导言》,90后作家苏莞雯的《不得贪胜》,这些故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母女关系,而在这些以科幻形式陈述的复杂样态背后,是一次次重构母女伦理关系的艰难尝试,它们无不展露着女性作家对母亲这一角色与身份的理解、反思与主动探寻。

最后,程婧波老师谈及AI创作的问题。如今的AI在大量的学习之后,已经能够模拟出人类的感情。对此,有的作家认为AI必将会替代人类,而程老师的态度则较为乐观。她认为,尽管AI发展极快,学习能力也很强,可它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真”——“人类是会犯错的,犯错是可爱的、真实的,而AI不会犯错”。也因为“真”,Deepseek无法成为心理医生,因为它缺少人的主体性,既不会犯错,也无法理解人类那“可爱的、真实的犯错”。AI的确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程老师鼓励大家:“作为一个创作者,保持真实的感情体验和接受不那么完美的文字,或许才是迎接冲击的恰当方法。”

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成为母亲自然是选择的一种,兴许是相当不坏的一种。面对“母职”的种种,重要的是我们要致力于完善自己。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其必然的代价和遗憾;无法逃避,不意味着我们要“认命”地深陷其中。人之为人,乃是因为人可以选择改变自身连同对境遇的理解。作者想要挑逗读者的情绪是非常容易的,在女性权利意识尚未成熟就高涨为时尚的当下,则更加容易,而好的作家总是懂得克制。女性作家书写的不是仅属于女性的故事,而应当是全人类的故事。

在提问互动环节,程老师对题材重复、科幻中的人伦险境以及母女关系处理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回答。细数起来,几乎没有题材是无人涉足的,但相似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却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那么,“洁癖就是阻止你成为作者的最大障碍”,程老师坦言道。。文学创作是自由的,而一部科幻作品在人伦上是否危险,则取决于创作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母女关系之复杂也意味着它总是难以被简单地定义和据此做出有效调整的,程老师用一个比喻来回答这一问题:世界是一片海,我们每个人都是海里的一条鱼,妈妈是大鱼,我们是小鱼。可大鱼不是最强的,她也有天敌;而我们要自己长成大鱼,去应对那潜藏危机的大海。母女关系交织着爱与恨、喜与悲,无论是母亲还是子女,在这段关系中渴望体谅与理解对方,谋求共同成长,才是让“脐带”不被撕裂的良方。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