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杨庆祥:跨越时间与场域的新南方写作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4-05-23 】

2024年5月17日下午,著名诗人、评论家杨庆祥受邀至“中国作家公开课”,以《必将有人重写南方——新南方写作的几个问题》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新南方写作的理论指向和实践意义。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周菲菲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及国内外多所高校中文系师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与众多文学爱好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课程。

周菲菲老师首先介绍了杨庆祥老师的创作与成就,作为八十年代崭露头角的作家,杨庆祥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最本质、最核心的社会问题。他的评论集与诗集《世纪等于零》《我选择哭泣与爱你》以及《这些年,在人间》等,展现了对文学的深思与对人性的探索。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众多奖项。

在讲座中,杨老师首先从东北文艺复兴切入,点出了文坛写作地域性被唤醒的背景,进而引出了新南方写作的概念。他详细解读了《新南方写作:主体、版权与汉语书写的主权》等著作,认为“新南方写作”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理论界定。

杨老师强调,“新南方写作”并非简单指在南方进行的写作,而是一种势能的聚合,是在特定契机下,批评家、作家和编辑们共同感受到的一种“氛围”或“势能”的回应。

杨庆祥老师指出,未被认真书写过的事物,其存在性不够坚实。新南方写作之新,在于作家对自身所从来的文化根脉的重新领会与肯认,在于对这一领会与肯认的认真书写。进而,他从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三个方面对“新南方写作”的理论定义做出阐释,为同学们全方位的解读了这一概念的意义和象征内涵。

在推荐新南方写作佳作时,杨老师提到了黄锦树的《迟到的青年》、葛亮的《燕食记》和林棹的《潮汐图》等作品,认为它们很好地契合了新南方写作的特点。同时,他鼓励同学们保持写作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自身和周围环境出发,以真实生活为养料进行创作。

此外,杨老师还与在场师生就作家个体性差异、方言与普通话在写作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主张在历史合力中寻找自身所在的位置,并鼓励大家广泛涉猎、深入阅读,以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

讲座最后,杨老师以南方的“阿莱夫”号为象征,表达了对新南方写作未来的展望。他认为,新南方写作是一个开放且充满可能性的场域,需要不断的实验、尝试和探索。同时,他也提出了对保持文坛“生物多样性”的期望。

周菲菲老师在总结中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新南方写作的内涵和特点,还激发了大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她鼓励同学们立足于自身生活进行创作,以实现自我肯认的再次萌发。

在问答环节,杨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与生活经验与在场师生就作家个体性差异、写作时方言与普语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他认为,保持方言与普语的完美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充分发挥作家主体性,多用方言,展现个人特色。杨老师对“新南方”问题抱有辩证态度,鼓励不一样的声音和争议,并主张在历史合力中寻找自身所在的位置。杨老师还鼓励大家广泛涉猎,深入阅读,多加了解“新南方写作”,在阅读与思考中保持并培养个体主体性,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