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下午,著名作家李修文受邀做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以“文章的常道与变道”为题,向大家讲述中国古典文章之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灵动转化。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徐宝锋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北京语言大学及国外多所高校中文系师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与众多文学爱好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课程。
徐宝锋老师首先介绍了李修文老师的成就与创作风格。李修文是中国当代颇具实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寓意深刻,厚重的古典意蕴与饱满的生活气息融合在富有张力的文字中,用情深处能让读者深深感动;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他也是一位有文学使命感的编辑,任《作家》杂志编辑期间曾策划专栏,让70后女作家群体亮相文坛。同时他还是一名优秀的编剧,他担任编剧与监制的《十送红军》等影视剧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修文老师首先以散文家的视角,分享了他对散文和小说的独到见解:小说犹如一座公正的法庭,要求作者客观冷静地叙事;而散文则更多地展现了作者对“法庭”上角色的自我选择和构建;它是一个人的多个“自我”的发现、发展与汇合,每个“自我”都得益于在生活的亲身体验中与他人的自我相交往、碰撞与融入。由此,李老师解释了他自己写作风格的转变——主动地去改变语言方式,割舍审美习惯,等待一个崭新的“自我”出现。
进而,李修文老师讲到亲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李老师结合他在多地采风旅行与拍摄影片的经历,将西北风土人情的独特韵味、荆楚淳厚的人文气息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创作的底气来源于个人的所遇所感”,放手让“自我”去“冒险”,崭新的生命体验会对笔下的词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我与他人生命体验相通之处,感动与沉思发生,诉诸笔端则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以荆楚人文风貌为切入点,李修文老师讲述了何为美学之“真实”。“真”是中国古典文章的精神,它蕴含在对“道”与“伦理”的哲思与践行中,体现在去对世界进行“望闻问切”的诊断与关怀中。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自古及今唯“真”不变;在传统的接续与现代转换中,不同生命境遇之底色因“去理解”而交融,“我”与古人双向奔赴。由此,李老师强调,在面对自己的判断与虚构创造相拉扯时,要敢于去对这个世界下判断,勇于去接近美学之“真”,触碰文学的真实魅力。
在互动环节中,李老师与同学们探讨了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对日本古典文学资源的处理、当下的我们如何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等问题。李老师坦言,人心底所产生的痛苦或喜悦是无限的,去正视自己的处境和灵魂无疑需要勇气,若我们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就能更加真诚地直面我们的人生。李老师借此呼吁,我们要大踏步地“后退”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中去,以此寻找现代的我们的根基。
徐宝锋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并指出文学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毋宁说是超越一切的。徐老师鼓励大家要深读经典,在收获启发与影响后,勇于执笔写作,用真实的内心与行动走向文学的广阔天地,去击碎荒谬和虚伪带给我们的痛苦。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