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下午,著名作家卢一萍受邀至“中国作家公开课”,与众多热爱文学的学子们分享了他的写作心得与经验。他以“如何虚构一部具有真实感的好小说”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写作历程,娓娓道来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奥妙。
讲座由安庆师范大学朱菁副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及国外多所高校中文系师生共二百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课程。
朱菁老师首先介绍了卢一萍老师的创作与成就:卢老师的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昆仑文艺奖等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他的创作道路也充满挑战,他以远行者的精神在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及西藏阿里地区行走,写下了令人惊叹的作品,为读者带来深深的心灵震撼。
卢一萍老师首先分析了文学虚构性与真实感的关系。虚构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而一部好的小说则必须具备真实感。卢老师通过多个实例为大家展示如何通过深入挖掘现实、了解人物背景、寻找生动细节等方法来塑造小说的真实感;同时也指出,现实之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不可避免会有冲突,亦可能带来一定的危险。卢老师鼓励在座同学,文学创作者要担负起艺术的责任,以具有真实感的写作来实现文学以虚构的方式对社会的反思。
卢一萍老师进而从小说的历史发展角度展开对小说之生命力的探寻。小说作为一种以“虚构”为特点和方法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逐渐成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最能直面人类心灵的文学体裁。因其虚构性,人的心灵敢于被多面地照见,得以能真实地呈现;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而真实则是其生命力。
卢一萍老师继续指出,每个人所经历的故事虽然大致相同,但其中的差异却是真实的,小说的真实感亦寄于细微的视角与情感差异在创作过程中的呈现。卢老师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例,为大家讲解如何运用浮雕式的、多视觉的叙述方式来体现这些差异,使读者在共鸣中体验到真实感。卢老师向大家强调,一部好的小说不仅要描画出优美的自然背景,更要将作品的结尾推向人性的高度,展现出对人与世间万物的爱与悲悯。
朱菁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学者角度分析了卢一萍老师文学创作的内容来源、构思特点与语言表达风格。两位老师一道鼓励同学们不断拓展阅读内容,积累创作素材、磨炼写作技艺。
在问答环节,卢一萍与在场师生就创作题材的选择、文学评价的标准与文学真实感的塑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卢老师鼓励大家保持阅读习惯,在读书与生活中培养共情能力,摆脱精致利己主义的引诱,保持对人与世界的热爱。
这次讲座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文学创作中的虚构与真实,感受到了作家们对生活的独特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这个秋天,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们在卢一萍老师的引领下,开启了一段深刻的文学之旅。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