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从译介到共鸣:《荒漠里的一条鱼》游向深蓝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3-05-10 】

有评论者说,《荒漠里有一条鱼》是“恢弘的史诗、生命的壮歌,亦是抵抗失语的民族精神书写。”正如作者赵本夫所说,“我觉得中华民族走到今天,人类走到今天,在生命深处一定有更加强大的东西在支撑。”点燃夜空的火花,终可燎原,戳记苦难与救赎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蕴含全人类所认可的共同价值。但如何从中国之高抵达世界之远;从译介到共鸣;荒漠之鱼到北冥之鲲游向深海的成长,则需要是另一种精彩。

《荒漠里有一条鱼》书封

赵本夫

《荒漠里有一条鱼》用“中国式”的答案回答了“世界性”问题。赵本夫巧妙借用了神话原型叙事与寓言式写作的优长,为“寻根文学”新的生长,也为文学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路径,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该书出版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形成了世界主流语种的版权输出与多版本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也自然成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突出亮点。

《荒漠里有一条鱼》的五个语种版本

日前,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著名作家赵本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郑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红杰,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世界汉学中心副主任黄悦等主办单位领导以及受邀专家黄发有、梁鸿鹰、丁捷、鲁敏、汪政、刘大先、韩松刚等出席会议,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及繁体中文出版商、译者以视频方式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主任张洪斌主持。

张洪斌主持研讨会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指出,赵本夫的作品中有博大的历史文化情怀,他的创作永葆独立思考的姿态。在当下,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有一种坚固而笃定的力量,这样优秀的中国作家理所应当的会被更多的人看见,理所应当的被写作伦理所弘扬。

毕飞宇

成功“出海”的背后是中国的“异”和世界的“同”,世界之大,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在差异性之上,仍然有着共通性的情感、思考,这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共同语言”,终极命题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杨红杰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红杰在致辞中表示,赵本夫先生的这部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形象。作品对苦难的叙述,意在展现生命的韧性与高贵,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再生能力,就是中华民族不可能被打倒的内核。

赵本夫

著名作家赵本夫表示,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文化也需要碰撞与融合,异质才是文学的生命,世界因不同而五彩缤纷。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和而不同,尊重差异。本书中的鱼隐喻着生殖力,树隐喻着家国、归宿、母体,这是民族的根性,融入血液中代代相传。

黄悦

这部小说是一部深沉的民族史诗,根植于对古老神话原型的再现,这种原型从人类远古的集体记忆中奠基,是人类文明内在相通、彼此理解的基因和密码。小说也是一部生命的赞歌,鱼的意象代表着中国文化对生命的热爱;即便是饱经磨难的荒漠,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也是可以被滋养、孕育希望的原野。赵本夫以现实主义的厚重和魔幻主义的灵动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通过具有神话意味的表达具有了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一定会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好故事和好媒介,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教授这样诠释道。

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就《荒漠里有一条鱼》的文学思想及其国际传播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多语种版权引进、出版方及译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对《荒漠里有一条鱼》独特理解与深刻体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无论从语体风格还是主题意旨上来说,都显示了其不凡的创造力,它以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一百年间,黄河故道荒原上自力更生的人们的生活史,隐喻了文明发生发展的历程。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发言。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发言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执行主任丁捷发言。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鲁敏发言。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文艺家评论协会主席汪政发言。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发言。

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

西班牙Dedalus出版社社长洛佩兹·阿里亚组、香港阿里山云出版社社长加斌、德文译者Aline、英文译者袁海旺、法国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社长朱人来、版权经纪人刘忠军也畅谈了阅读、翻译这部作品的感受,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文化也需要碰撞与融合,异质才是文学的生命,世界因不同而五彩缤纷。成功“出海”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与传播者、接收者、内容、渠道媒介和效果等多种要素息息相关《荒漠里有一条鱼》主流语种多路径的成功输出,是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一个好案例,同时也离不开北京语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的深度合作。

早在2021年,北京语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各个方面开展了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与百花社《小说月报》联合举办的《中国作家公开课》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开课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为目标,面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翻译家、译者和高校师生,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对话交流平台,激励一批批多语种翻译人才以文学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作家公开课》赵本夫老师主讲

未来,一带一路研究院将继续扎根北京语言大学的世界汉学沃土中,依托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等强大资源,立足“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中国作家公开课》等众多“走出去”项目,与众多知华、友华的汉学家学者一同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对话的深度和广度,继续做好推动中国文化和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先行者,推动开创更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中外文化交流新局面、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