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乔叶:归去来兮,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别样书写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3-04-27 】

2023年4月14日下午,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正式开讲,作家乔叶围绕新作《宝水》展开了一场题为“宝水如镜,照见此心——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书写”的讲座。乔叶从一位女性乡土文学创作者的深刻思想洞见和文学认知出发,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及独特敏锐的见解,讲述了她对于文学创作的思索与感悟。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黄悦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李蔚超担任与谈人。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柴莹主持本次活动,对乔叶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成就进行了介绍,校内外两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了此次课程。

柴莹

讲座伊始,学术主持黄悦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认为《宝水》是一部生动的诗性民族志,乔叶以紧贴大地的姿态和充沛的情感重返乡村,成就了一部镌刻着乡愁和年轮的本土博物志。同时,通过一个逃离乡村又返回乡村的观察者形象,乔叶不仅贡献了独特的视角,还以她一贯的细腻描绘出当代乡村女性独特的情感史与生命史。这也是一部生动而深刻的乡村振兴史,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和结构呈现出新时代乡村的多元力量和鲜活样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交融,以当下的经验丰富了乡土文学的传统。

黄悦

与谈人李蔚超认为,与传统的学院派不同,乔叶代表了“未被规训的非知识分子”形象。乔叶能够犀利地从女性视角去表达女性真实的性别体验,敢于表现那些未被规训过的东西。她能够以一种微妙的情感结构去观察农村,去欣赏和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

李蔚超

传承乡土文学宝贵传统

汲取新时代精神养分

乔叶分享了她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宝水》,小说写的是宝水村发展旅游业,从传统的乡村转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这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真实、真诚的乡土叙述、乡村情感、乡村精神与乡村故事。讲座以《宝水》创作为出发点为中心,围绕其乡土文学的特性展开探讨,讲述了乡土文学在新时代新环境新背景下的新特质。

乔叶

现实生活与文学的触碰相通

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乔叶提到,文学作品常常源自人们对于生活的经历体验,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即“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真正的作家,要对现实有选择凝练的能力,不是单纯对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经过认识照亮的、经过深度思考的日常生活。

构建虚拟的文学人世间

让真实更真实

乔叶通过分享具体事例清晰阐释如何在现实的逻辑之上,通过更深刻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文学语言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关系,让文学中的现实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乔叶认为,只有切身的深入生活才能保持对生活素材的敏感性,才能让现实的逻辑更加缜密,方能创作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章,将现实引入文学。

如何理解乡村

书写新时代乡土文学

乔叶用一个富有哲理的词来概括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断“清空”,将乡土文学等同于描绘农村生活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对新时代新模式的乡土文学的认识。乡土文学正与时俱进,想要认识新特质,首先要把脑海中固有的旧观念清空,抛却主观所存印象,以一个空白的记忆去看待它,才能客观理解和认识新时代乡土文学的新特质。

以小观大,小中见大

乔叶解析了新闻与文学各种真实性的差异,来自语言的艺术加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中脱颖而出,其真实性建立在更加精深的表达之上。以小观大,小中见大,以热情而富含人性、直通心灵深处的语言描绘人性、社会、时代等“大世界”。

互动总结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根据乔叶老师先前提到的各个话题展开了深入地提问,也将话题延伸到了有关《红楼梦》中贵族与平民生活日常的区别。乔叶老师的讲座将素材的选取和生活日常结合起来,将从素材中提取虚构和现实逻辑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将乡土文学铺展在众人面前,详细地描绘了纪实类的乡土文学所搭建的文学平台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也让听众对新时代乡土文学的新特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