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2022年度工作亮点回顾

【来源: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2022年度工作亮点回顾 | 发布日期:2023-02-01 】

9月27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携手绍兴市委宣传部、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绍兴鲁迅纪念馆等国内外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鲁迅与安徒生”“跨时空对话”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主会场绍兴及上海、北京、欧登塞四地同时举行。

鲁迅长孙、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米凯尔·亨米蒂·温特,丹麦文化部、宣传部负责人米哈·尼尔高,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会长邢绘东,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景莹及两国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国际间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邢绘东表示,一年一度的鲁迅与世界文豪的对话,既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也是独特的富有成效的民间外交活动,大师对话,充分发挥了文学的心灵沟通作用。

会上,周令飞先生与米凯尔·亨米蒂·温特总领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来自绍兴、北京、上海、丹麦等地的专家学者采用网络直播连线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话,丹麦安徒生博物馆馆长尼尔斯·比约恩·弗里斯先生和南丹麦大学副教授托尔斯滕·博格·汤姆森博士专门就“丹麦安徒生博物馆的传承与价值”“安徒生与世界文学”开展专题演讲,以文学构建起中丹友谊之间的桥梁。

《鲁迅与安徒生纪念展》(上海、绍兴)

2022年是安徒生文学创作生涯200周年,也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成书100周年。安徒生是丹麦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安徒生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评价,对安徒生思想精神有着强烈的共鸣和默契。

此次展览展示了鲁迅和安徒生的简要生平和两国艺术家演绎的鲁迅和安徒生各三篇作品,以纪念两位伟大作家,并希望观众通过这些画面更好理解作品,感悟他们的思想和精神。

中德文学对话会

11月29日,“大师对话:中德文学对话会”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一号会议室举办。对话会以中德建交50周年为契机,旨在深化中德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对推动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文化互信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该对话会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

鲁迅长孙、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王锡荣、副秘书长邱健靖,厦门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外文学院讲座教授范捷平,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哲学系主任朱菁,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李焱,外文学院党委书记徐琪、院长陈菁、党委副书记张胜强、副院长戴鸿斌、刘悦、欧洲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王凡柯,哲学系教授谢晓东出席本次活动。鲁迅研究会秘书长李哲,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司马懿(Chlo?Starr),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研究员贺念,德国维藤·海德克大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吴漠汀(MartinWoesler),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胡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顾钧,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张箭飞,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董成龙、褚丽娟,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顾彬(WolfgangKubin)等十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线上参加对话会。

开幕式由陈菁院长主持。方颖教授代表厦门大学在致辞中对参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问候。他表示,中德半世纪的芳华,让厦大这座百年学府多了一分亮丽的色彩,今天的对话将有助于探索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走向与脉络,走向中德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未来。周令飞先生从“对话”的双重要义以及鲁迅和德国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鼓励新一代接过鲁迅和前辈们所开拓的中德文学与文化、文明对话交流的道路,接续创造中德人民“不隔膜、相关心”的友好未来。最后,李哲秘书长代表鲁迅研究会宣读贺信,进一步阐释了鲁迅和德国文学的渊源,指出在鲁迅先生工作过的厦门大学召开本次对话会意义非凡,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和美好期待。

主题演讲第一场的议题为“中德文学关系研究”,由王锡荣教授主持,由李雪涛教授和司马懿教授(ChloeStarr)进行主旨演讲。李雪涛教授从冯至先生十四行诗第五首谈起,铺展了中德人文互动的重要印记,将其总结为“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并表示中国文化只有面对现代性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性的生命政治,才能打开新的自然观。司马懿(ChloeStarr)教授通过解读鲁迅作品《复仇(其二)》和挖掘1919年基督教“和合本”在中国出版的背景,敏锐地发现了鲁迅与基督教之间的研究价值,她将鲁迅定义为改变圣经阅读方式的催化者。

随后,刘悦教授阐释了跨文化共同记忆视阈的内涵,强调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记忆是交织的、客观的、双向的产物,具有可建构性、可追溯性和可传承性的特点,并从跨文化共同记忆的视阈对于近现代福建与中德文化交流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徐宝锋教授提出,可从文本理解、文化交流、文学研究三方面驱动翻译尽可能保存中国文学经典在德语世界的经典性,促进中国文学进入德国文学生态系统,维持中德文化交流的平衡。贺念副研究员从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中得到启发,挖掘出诗人是存在的建基者,由此引申至中国诗歌《离骚》对于中华民族同样具有重要的建基意义。谢晓东教授通过考察朱子的义利观,他认为朱子的义利观符合义务论的基本原则,能够证成康德的“善之异质性”的观点。

主题演讲第二场的议题为“中德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考察”,先后由范捷平教授和陆建德教授主持,由吴漠汀(MartinWoesler)教授、吴根友教授进行主旨演讲。

吴漠汀(MartinWoesler)教授考察了歌德、屈原与鲁迅的传记,指出三位民族文学大师都对文学传统的建立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他认为,歌德的创作动力是为美好奋斗,屈原和鲁迅的创作动力则来自于痛苦,由此打破了悲剧是欧洲传统的固有印象。吴根友教授以“慧境芳情两护持”为题,分析了多种《离骚》解读以及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里三组意象的阐释,强调诗与思的关联性是中德艺术思维之间的共性,构成了比较研究的基础。

随后,胡旭教授从鲁迅对屈原精神的继承与解构两方面入手,通过列举鲁迅文本中的大量例证,指出鲁迅既以“放逐意识”为主题的精神与屈原相联系,又借助解构屈原,为同代人、乃至是后代人指明方向。方铭教授通过对浪漫主义的特点及其精神进行的全方位剖析,在对比了中国战国时代的思潮与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提出浪漫主义可能并不适合解释屈原和中国文学的学术观点。顾钧教授梳理了《离骚》历史上的多语译文,追溯了“离骚”一词译文不同的语义来源和解读,同时借用德语中相反语义合于一词的经典例子,提出了综合不同语义,实现翻译创新的期望。张箭飞教授通过分析屈原的《橘颂》以及歌德《迷娘曲》(Mignon)两首植物诗,指出诗作中柑橘作为诱发性的意象、象征、隐喻以及人的建构,反思了“托植物言人志”的实质。通过引入“柔弱思维”的非暴力话语,她提出了植物作为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董成龙副教授分析了鲁迅文本中对于中外关系、古今之变的指涉,他指出了鲁迅的“拿来主义”立场与“超克长城”思想对于中国理解世界、走向世界具有现实意义。王凡柯副教授从文体意识的角度出发,从译者任务、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想之关系的角度比较了鲁迅与本雅明翻译理论中的异同,并指出鲁迅与本雅明在知识分子介入大众、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深层契合。褚丽娟副教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于歌德《浮士德》以及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分析,探讨了身处各自历史“鞍型期”的歌德与鲁迅如何打造新传统的问题。顾彬(WolfgangKubin)教授回顾了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从民主德国的汉学家开始,历数了现当代中德文化交流的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出的贡献。顾彬先生结合自己参与中德文化交流的经历,分别指出了汉学家、高等院校、出版社以及其他机构在中德文化交流中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闭幕小结中,陆建德教授肯定了这次中德文学对话会的宝贵价值,指出,开放的姿态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我们要在跨文化的对话交流中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通过此次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鲁迅文学等作品,交流双方对中德文化与文学相关个案的研究成果,探讨中德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解读中德文学交流的意义与启示,在交流和对话中汲取养分,让两国民众对于相互的文学与文化有更好的了解,由此推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广大的舞台。

我为鲁迅爷爷过生日

2022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1周年纪念日,恰逢鲁迅先生作品《社戏》发表100周年,为了深入学习鲁迅先生《社戏》等作品,感受鲁迅与儿童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弘扬鲁迅精神,激发当代儿童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9月23日上午,绍兴鲁迅纪念馆联合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在鲁迅纪念馆二楼民族魂展厅举行“我为鲁迅爷爷过生日”纪念系列活动。

鲁迅长孙、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绍兴市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龚凌,鲁迅美术学院师生代表,绍兴鲁字号学校领导,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慧琴,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鲁迅纪念馆、云南十二位校长、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代表,鲁迅小学2022届“早字讲解班”成员、“孺子牛服务队”队员代表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文化基金会以及鲁迅美术学院四家单位代表向鲁迅塑像敬献鲜花。

鲁迅百年经典文学作品动漫创作《社戏》

“百年经典文学作品系列动漫创作”是鲁迅文化基金会策划并实施的重大年度文化艺术创作活动。通过百年(即:新文化运动后1919年)以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呈现形式包括动画电影、动画短片、微视频、绘本、连环画、交互作品、舞台剧、文创产品等;用动漫化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下媒介语境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和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美学价值和传播学意义。通过一百部小说,一百部动漫作品让中国的青少年和外国友人了解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与艺术,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认知度,向海外推广,向国内青少年普及,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鲁迅文化基金会与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漫学院密切合作,于2020年9月19日在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设立“百年经典文学作品创作研究中心”。在2021年1月在鲁迅故乡绍兴设立“百年经典文学作品创作基地”“百年经典美术馆”,以打造一项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学产结合的文化工程、形成一流的动漫品牌项目。每年选择两部小说进行动漫化创作,使得该项活动能够连续不间断推动经典文学的传播、传承和弘扬。

2022年,是鲁迅名著《社戏》集发表一百周年,为此鲁迅文化基金会与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漫学院密切合作,鲁迅长孙、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和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王亦飞带领三十位硕士研究生近40名教师和本科生,进行动漫化课题研究,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国家级教育强国项目等。

未来,百年经典文学作品系列动漫创作项目将以百年经典文学作品动漫化表现为方向展开研究。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百年经典文学作品的动漫作品、视频短片、静态作品、连环画、交互作品、游戏、文创等方向的创作。以百年经典作品为基础建构现代文化模型的机制与内涵。探讨研究如何实现现代动漫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对接”。百年经典项目遵循百年经典作品动漫化表现研究,立足当下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为文学研究和动漫化表现的结合打开学术空间,为学院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积极申请国家级项目的同时,共同开展国家级课题申报,国家级大赛参与等方面的建设。

第27个世界读书日活动:

“鲁迅精神与青年丝路人的时代担当”座谈会

2022年4月22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主办,丝路百科杂志社承办的第27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鲁迅精神与青年丝路人的时代担当”座谈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书店召开。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丝路百科杂志社理事长白庚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伯平,鲁迅长孙、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视频出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外交部原部长助理李惠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党委书记王义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众议,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许进,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杂志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翟崑,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东平,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志强,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执行秘书长、丝路百科杂志社执行副社长蒋涛等出席座谈会。

在世界读书日和五四青年节前夕举办“鲁迅精神与青年丝路人的时代担当”主题活动,是用学习和弘扬鲁迅先生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坚守民族立场、放眼世界潮流的文化胸怀,启迪和鼓励丝路青年要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中坚力量,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责任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

周令飞在视频致辞中说,鲁迅文化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鲁迅精神,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鲁迅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隐喻着中国梦,如今新时代青年,更要学习鲁迅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挺起民族的脊梁。“鲁迅精神与青年丝路人的时代担当”,是弘扬鲁迅精神的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期望大家众志成城、意气风发的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座谈会由顾伯平主持,他在总结中说,我们要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互鉴当中,吸取营养,增强新时代年轻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汇聚同心同德,为进步的中国,多彩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一种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全球观。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努力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脚踏实地的实践实干,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迎接我们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