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以课为桥别样沟通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 发布日期:2022-08-01 】

一本杂志和一所大学的公开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从2021年4月开始到2022年上半年,北京语言大学每个学期都将一门《中国作家公开课》的课程作为公选课介绍给广大学生,即使由于疫情的原因将课程改为线上,学生选课、听课的热情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而《中国作家公开课》便是由北京语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小说月报》杂志社共同开办的。

据称,《中国作家公开课》这门课旨在引导中外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使中外学生通过面对面聆听中国当代作家的专题演讲获得对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社会的认知和体悟,以文学透视社会,以研讨提升思考,促进中外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交流如同旅行,思想独立的旅行者,更会欣赏不同的风景,感受文化的多彩,从而视野更开阔,脚步也更坚实有力——这正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所在。”作家赵本夫今年3月下旬时,在线上和两百多名高校师生进行交流,在问答环节,屏幕另一端的青年学子亲切地称呼他为“赵老师”。

不单是赵本夫,梁鸿、胡学文、徐则臣、宁肯、石一枫、李洱、梁晓声、周大新、尹学芸、弋舟等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都曾经以主讲人的身份亮相《中国作家公开课》,为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轮流讲授,从研究和创作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当代经典,关怀中国社会,提升人文修养。

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作家讲座和专题研讨3个部分构成,涉及当代中国文学的不同类型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从作家的创作心得、业内专家的对话、国内外作家的交流互动中获得立体而鲜活的文学经验,以此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深化对当代中国的理解与思考。

《小说月报》副主编徐福伟在课上表示,杂志始终致力于构建汉语小说最宽阔、最平易的阅读与交流平台,一方面敬重进入文学经典化过程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将大量的编辑精力投入到了文学“活力”与“新生性”的发现与推广中,注意捕捉小说创作的新动向,及时推介具备新思维、新样式,带有时代气息的新作者。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教授表示,《小说月报》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文学刊物,历来汇集了最优秀的小说作品和作家,借助编辑者的经验和眼光,学生们可以迅速了解中国当代小说版图,也能了解文化出版领域的工作,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一些启示。

·助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中国作家公开课》为作家与学生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对公开课的开设给予充分的肯定。

2021年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中国作家公开课》全新升级亮相。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教授在首场讲座上介绍了升级版的课程:“公开课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为目标,同步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文译者和大学师生直播,力求打造中国作家和海外读者、译者对话交流的平台,以文学透视社会,以研讨提升思考,以文化促进交流,助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课堂上,不仅有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伊朗德黑兰大学、伊朗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埃及英国大学、埃及明亚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中文系学生,以及来自“新汉学计划”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文化笔译工作坊的30个不同国家的学员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课程。

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汪惠仁提到,《小说月报》拥有丰富的作家资源和作品资源,双方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公开课》主要基于两层意义:一是希望联合双方资源与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的作用,让更多中国当代优秀的作家、作品走出去,让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让其他国家更多民众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二是希望以《中国作家公开课》这种形式,能够为学院式的文学教育增加文学的创作现场感和批评现场感,真正达到文学教育上的知行合一。

《中国作家公开课》的课堂上不仅有作家、批评家,在这个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的交流平台上,还有海内外的读者、译者与作家。未来,《小说月报》将继续发挥期刊优势,助力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实现立体化、高标准、国际化传播,以文学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