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首届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学术月正式启动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1-10-18 】

2021年10月15日,“首届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学术月”在山东、北京两地正式启动,当天,“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讲坛”在北语同步拉开帷幕。

“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讲坛”第一讲由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主讲,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教授主持,北语师生以及线上国内外学者近百人参与。

张西平教授讲座的主题为“当代海外汉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对1978-2020来汉学研究的沿革发展做出了高屋建瓴而又详尽扎实的梳理,重点从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学术刊物的发展、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当前研究的进展、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展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介绍。

张西平教授提到,季羡林、任继愈、李学勤、袁行霈等上一代学者都非常重视海外汉学,并且努力推动海外汉学研究发展。自1977年中国第一个研究海外中国学的学术机构诞生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先后成立了独具特色的海外汉学研究机构,为汉学学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张西平教授重点介绍了《国际汉学》《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等汉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学术刊物,进而历数了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与出版方面的成就,如刘东先生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谢方先生主编的《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王元化先生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郑培凯先生主编的《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都是全景式展现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大型系列丛书。四十多年来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总数多达5400种,为促进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西平教授给出了进入汉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书目:总论性的研究著作如刘正先生的《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2002年),何寅、许光华合著的《国外汉学史》(2002年),何培忠主编的《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2006年),王荣华、黄仁伟主编的《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2007年),在《西方汉学十六讲》的基础上,张西平教授的新作《西方汉学三十讲》也即将问世。其次是区域汉学研究方面,如严绍璗、阎纯德、侯且岸、阎国栋、仇华飞、朱政惠的成果影响很大;与北语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语言教学方面,姚小平主编的《海外汉语研究丛书》、张西平主编《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杨慧玲的《19世纪汉英词典传统:马礼逊、卫三畏、翟理斯汉英词典的谱系研究》,以及董海樱《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等都值得参考。还有很多学者从学科视角出发研究海外汉学,比如研究海外中国文论的黄卓越教授;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外传的宋丽娟、孙轶旻;关注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曹广涛、李声凤;研究海外当代中国文学的季进、刘洪涛;研究海外中国哲学宗教的温海明、李四龙、俞森林等等。通过交流互动,海外汉学与国内学术彼此发明,互相促进。

张西平教授回顾了对汉学、中国学研究与翻译影响巨大的前辈学者,比如长期专注于翻译蒙、藏、敦煌文献研究的海外汉学著作的耿昇教授等,对能够安于寂寞,献身学术从事汉学名著翻译的学者致敬。同时张西平教授也对海外汉学研究提出了期待与展望。张西平教授特别提醒在场同学,翻译是汉学研究的入门功夫,也是汉学研究的基石;其次要更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拉美非等区域。另一方面,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对青年学者、学生的意义重大,中国学术的进步还需几代人的努力共同完成。

张西平教授认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汉学研究起步很早,成果厚重。以阎纯德、黄卓越等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非常成熟,《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汉风》等学术刊物在海内外汉学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影响,汉学研究大系蔚为大观。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作为中国国内唯一一所以汉学为研究基础和研究特色的科研基地,在徐宝锋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工作,未来应该大力推动汉学研究发展,不仅要联络汉学家,还要培养汉学家。

怀念前辈、勉励后学,张西平教授的讲座呈现了当代汉学研究薪火相承的发展历程和学术贡献。黄悦教授表示一带一路研究院将立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倡议输送更多优质的学术力量,通过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致力于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

一带一路研究院陈映锦和博士同学们,就当代汉学家的特点、日本汉学发展史中的对华心态、拉美汉学研究现状等问题展开提问,张西平教授耐心予以解答。

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汉学学术月的重要学术活动,“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讲坛”由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主办,近期将邀请国内汉学研究大家和知名汉学家轮流开讲,展开对话,为服务育人目标、推进汉学学术发展、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