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上午9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 开题暨专家座谈会于北京语言大学逸夫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
项目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徐宝锋教授,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教授,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聘教授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口述史专家钟少华研究员,《参考消息》报社王朝文社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姜景奎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俄语教学》杂志副主编张冰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期刊副主编、中华文化研究院周阅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教授等专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中文系大海教授,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何塞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教授胡燕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李佳博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编辑彭媛,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任增强副教授,社科文献出版社编辑孙丽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中东学院阿拉伯语系王光远博士,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谢赫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余蓝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杜雪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俞森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朱菁博士等项目组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聚一堂,就口述史项目相关工作展开讨论,开题会由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健教授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健教授介绍了项目立项情况及与会专家们,宣读了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通知书:“徐宝锋同志经全国哲学社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投标的《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被立为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代表学校对项目立项表示祝贺,就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接下来,项目首席专家徐宝锋教授详细阐述了项目缘起、项目设计及项目规划情况。他指出,从2015年开始,依托中国文化译研网平台,北京语言大学着手开展了全球汉学家和翻译家的数据库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汉学家人脉资源。但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汉学家工作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年长的汉学家资源需要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二是需要探索出一条合理的老中青三代汉学家的代际传承路径与方法,以口述史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访谈汉学家、追踪和研究中文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接受与影响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的总体研究框架为 1+5+1 格局,通过把握汉学家亲历和在场的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经验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对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轨迹展开全面深入研究,建立资料齐备、动态响应的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图文影像数据库。
专家座谈会由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主持,他高度评价了《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并就项目的具体开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霍玉珍大使充分肯定了口述史的项目意义,她谈到汉学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汉学家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建议尽可能抢救老一辈的汉学家,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老中青汉学家三代相结合。语言文化和区域的划分要考虑到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要素,中华文化走出去更要兼顾文化的差异性。
姜景奎教授认为按照区域划分更能提升口述史项目的客观中立性,同时口述史对象的遴选标准以及选择何种语言口述都需要与后续的成果输出形式与传播范围保持一致性。
刘欣路教授谈到汉学家与翻译家的区别,他建议口述史对象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汉学情况具体对待,熟悉中国文化但不懂汉语的研究者、对中国文化研究较少但成果丰富的翻译家等是否需要纳入口述史对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王朝文社长表示口述史项目设计完备,具有资源和人才优势,能够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有较深的学术价值。他认为项目要充分考虑代表性和广泛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保持与口述史对象的沟通,尽可能高效地去做好采访与内容落地。
徐世澄教授提到口述史对象的遴选要从年龄结构、研究领域等维度综合考量,同时考虑国别的全面性与代表性,采访要具有针对性,前期建议做好对口述史对象的履历了解与作品调研。
张冰教授认为口述史项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她从翻译实践方面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真正深入到国外的汉学家群体,并进行密切交流;第二,项目信息量较大,文献的整理汇编更要特别注意体例的统一与规范。
张西平教授谈到北语是汉学家的摇篮,有其特有的国际优势,做汉学家口述史项目是使命所在。口述史项目建议分阶段、分国别展开研究,在内容上要建立基本的规范,在语言上口述史对象的母语表达会更为自然,但同时要考虑好后期语言译介的问题。
黄卓越教授认为口述史项目需要预先设定好规范,建立一个科学化的操作准则。口述史是一种历史,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前期需要明确采访不同年龄对象的目的是完整印象型还是抢救型,建议将抢救型的老汉学家放在重要的位置。
周阅教授提到要加强采访的目的性,对采访对象进行国别、语言、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聚焦。她建议做好国别的遴选,提升口述史的内容完整性,如日本是汉学研究的重阵,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纳入口述史研究范围有其必要性。
钟少华研究员通过视频的方式谈到了汉学家口述应该注意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方案,他认为口述史要尽可能保留口述者所讲的原内容,采访前必须先了解口述史对象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性内容的采访与提炼,更进一步写出精彩的、有深度的口述史。
俞森林教授就口述史对象的中文名与音译名的署名选择、语言文化与地理区域的划分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专家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各位专家对口述史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内容、技术、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具有参考性和实施性的建设性意见。徐宝锋教授代表项目组对专家表示感谢,未来项目组会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和各位专家进行沟通,扎实做好每一步,进一步梳理出可行性方案,做好《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项目,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以此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