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中国-马来西亚经典著作互译:关注当代作品 丰富传播方式 让“本土代言人”讲“中国故事”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0-02-28 】

1月7日,中国-马来西亚经典著作互译和汉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该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作为平台支持。

多位来自中国以及马来西亚的专家,就中马经典著作互译的详细问题进行了细致地研讨,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学术性意见。

重视中马经典互译

目前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经典著作互译情况如何?

“现在目前有很多的中国图书翻译到马来西亚去了,但是马来西亚的图书翻译到中国的就比较少,这是我们计划里面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原国际部主任孔则吾强调。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林德顺为大家介绍了马来西亚在中马经典著作互译方面的情况。他表示,从“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的角度来讲,中马经典著作互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高级讲师郑庭河表示,在马来西亚,儒家跟道教的经典著作对于马来西亚译者而言存在理解困难,所以如果有优秀的英文翻译版,由此翻译成马来文版本会比较适合当地读者阅读。

关注当代经典作品

马来西亚社会要看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呢?各位专家给出了答案。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主任伍燕翎讲道,“在一般的马来西亚华人阶层,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还是很受欢迎的。中国当代故事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轻松、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讲述。如果我们想要让整个马来社会懂中国故事的话,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着手,因为它是最容易看、最容易解释。”

林德顺补充道,“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展更多的经典著作互译项目,但与此同时,翻译反映当代中国面貌的优秀著作也非常有必要翻译。因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对于马来西亚社会来说比较陌生,通过这样的互译能够有效加强马来社会对中国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需要让中国社会认识马来西亚,则可以从一些比较接地气的著作开始学习了解。”

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潘碧丝讲道:“因为我跟马来西亚的学生交往比较多,我在来参加这次活动之前与他们做了一些交流,询问他们想知道中国的什么东西。我发现他们提出来的问题都是关于中国当代的内容。他们想了解中国当代的文化、政治和人民生活。”

外国人写中国故事

外国人写作中国,让“本土代言人”讲“中国故事”,有意识地组织国外汉学研究专家,从他们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潘碧丝表示:“我认为让马来西亚人讲中国人的故事,更能打动本土社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有一大批马来学生,如果由他们来写中国故事,写他们在中国留学的情况,以及他们所认识的中国,这样的作品能够在马来西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孔则吾则强调,现在马来社会跟中国有间隔,马来西亚华人社群跟马来社群也有间隔,所以将中国文化传递到马来人当中非常有必要。有关介绍中国的读本最好由马来人写,或者中国人跟马来人合著,唯有如此才能从马来人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作中国故事。

注重传播方式多样化

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播推广的问题,专家们纷纷认为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推广方式,而是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读者具体喜好,丰富传播模式。

林德顺认为,书籍出版以后并不是到达终点,而是开始一个起点。怎样让一本书真正走进广大的民众读者群当中,更主动地把书送到读者的手上而不是被动地等读者来鉴赏,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他说:“我们很希望大力开展推广宣传活动,让我们的书走出去,送到读者手上去,然后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让这些经典著作影响到更多的民众。”

伍燕翎建议,“书籍推广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把马来西亚诗歌翻译成中文、中国当代诗歌译成马来文以后,我们还鼓励学生到马来人的场合,比如到马来西亚国家皇宫参与活动进行朗诵。现在的马来年轻人更喜欢演艺的传播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推动文化传播,深受马来人欢迎。要讲好中国故事,应着重于适应本土需求的传播方式。”